《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修定)
课程代码: 9900277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
开课部门: 公共教学部
学 时:48 其中实践学时:12
学 分: 3
授课对象:所有系部一年级全体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为主线,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为重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必修课程。
目的、任务: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
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门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而设置的。本课程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公共理论课;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三、教学指导思想及基本要求
(一)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1.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在内容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职业特点,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的新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分析,理论力求深入浅出、针对实际情况而言,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内容力求新颖。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在于它能不断地随着事实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创新。教学活动虽然不同于专门的探索性研究,也不是所有最新成果的一一罗列,就此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反映本学科所取得的最新进展。
3.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本课程遵照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原则,要避免在课堂上进行枯燥的道德说教。避免空洞说教的最好办法就是追求科学性,理论联系实际。
4.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本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本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本课注重理论性和知识性,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水平。
3.本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强调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
养。
4.本课还需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组
织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各种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活动,延伸和深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学习。
四、教学时数分配(共计 48 学时,其中:理论课时36,实践课时12)
教学时数分配
备注:实践课教学内容由教师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程》中对应章节中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教学实际情况来选定。
五、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
切实抓好课堂讲授这一基本环节,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特长,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还要切实围绕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考试以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占70%,期末试卷成绩占30%。过程性考核成绩由课堂考勤50%、平时作业20%、实践课成绩30%组成。
六、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目的与要求、重点、 难点、 教学内容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与要求: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
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和在本课程中的主线作用;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难点:
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实践活动:(供教师们参考)
1.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讨论
2.要求学生制订“大学生人生规划”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教学难点: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实践活动:(供教师们参考)
1.现实社会中个人理想能够多大程度实现(讨论)
2、读书《我的父亲邓小平》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涵的中国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重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活动:(供教师们参考)
1.讨论:人生价值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视资料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3.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实践活动:(供教师们参考)
1.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关系
2.组织学生举行道德小品比赛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我国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学会面对和正确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1.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
1.我国的国家制度;
2.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
实践活动:(供教师们参考)
1.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
2.组织学生参观省劳教所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教学难点:
1.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通过学习认识职业活动的特点,以及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艰苦创业、实践成才的准备;同时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3.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4.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4.爱情与人生。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
(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有关法律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实践活动:(供教师们参考)
1.调查校园公德现状,评出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
2.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公共法律知识竞赛
3.组织学生参加就业专题研讨
4.组织学生参加人才市场招聘活动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做“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二、开拓视野、发奋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三、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四、课程复习总结;
五、期末考试要求和安排。
八、说明
本课程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采用理论讲授与讨论、自学原著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书本知识与时事政策学习相结合,理论重点讲授,辅之以录相、讨论、辩论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
执笔人: 教研室:思政教研室 系(部)教学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