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而“十五五”时期又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为了第一时间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室成员于2025年10月28日下午开展了专题的主题研讨。全体教研室老师普遍认为,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念文件、读公报,而是要将其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和战略部署,有机地、生动地、深入地渗透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全过程。教研室主任常彩霞老师指出在具体的融入方面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在为什么融方面,常彩霞老师带领全体教研室成员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内容进行了重点学习,深刻讲解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和精神内核,引导教师在融入教学之前,教师自身必须学深悟透。针对融什么的问题,老师们均认为不同思政课程有其独特的教学重点,融入时需“因课制宜”。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来说,主要融入的点在于聚焦改革精神、责任担当与法治信仰。在“弘扬中国精神”章节,张乐老师将“改革创新精神”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改革锐气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做新时代的改革支持者和参与者。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部分,符夏莹老师指出要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支持改革、投身现代化建设是当代青年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崇高使命,要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要结合“十四五”的伟大成就和“十五五”的发展规划,引导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而勇担时代使命,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部分老师提出在“法治”部分,还可以结合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部署,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理解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在怎么融的问题上,老师们普遍提出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融入效果避免“两张皮”。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助力芯片攻坚”、“营商环境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等鲜活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带来的变化。可以运用问题链导向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递进问题,如为什么说改革只有进行时?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哪些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破解这些挑战?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做什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中西方面对发展难题的不同解决思路,在比较中加深对中国道路和改革方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马桂琴院长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既要旗帜鲜明地传达中央精神,又要用严谨的学术理论和逻辑进行分析,以理服人。要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要讲清理论,又要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教师要做好引导和解读,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思考、提问和表达。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除了专题讲授,更要善于将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案例、讨论和实践活动之中。
总而言之,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在于教师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然后精准地找到与本门课程的契合点,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目标,培养出能够深刻理解、自觉支持并愿意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活动最后,教研室主任还带领教研室成员领学了《共产党宣言》,通过引导、阐释和启发,帮助老师们更好把握这部经典著作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在经典中汲取历久弥新的真理力量,从而更好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编辑 初审: 常彩霞
复审: 栾忠恒
终审: 马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