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红色椰乡宣讲团(以下简称“红宣团”)在孙雪丽老师带领下,来到了琼崖武装革命和根据地创建人冯白驹将军的故居,追寻革命印记,传承红色精神。
石碑上的红色传承
“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进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聂荣臻元帅所题字的石碑,石碑的左后方,立着一尊冯白驹的半身铜像。在红宣团成员陈士华同学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冯白驹是1903年出生,海南省琼山县人。1916年在云龙高等小学读书期间,就与进步同学组织同志互助社。1919年就读琼山中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该校学生运动的骨干。1925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转入农村斗争,奉命组建中共琼山县委员会,任书记。建立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创建琼山县讨逆革命军。1941年2月,任中共琼崖军事委员会主席。1944年秋,任琼崖人民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琼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共琼崖区委书记、琼崖临时人民政府主席、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领导海南军民坚持革命战争23年红旗不倒,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厨房里的励志人生
跟随红宣团成员吴越同学的步伐,我们来到冯白驹故居的厨房前,她告诉我们在冯白驹家的厨房曾发生过一段励志的小故事。1932年,琼崖红军反“围剿”失败,革命转入低潮,国民党军趁机“围剿”我军,妄图就此扑灭琼崖革命烈焰。冯白驹率党政机关干部及红军战士共100多人,在定安县母瑞山密林深处坚持斗争。8个多月的时间里,战士们过着和原始人一样地生活。队伍数次尝试下山,均以失败告终。1933年4月,在冯白驹带领下,队伍终于成功突围。下山后的一天夜里,冯白驹率人摸黑回到长泰村的家中,当晚他妈妈煮了一锅喂猪的野菜,没有一粒米,然后他们拿勺的拿勺、拿碗的拿碗,就一锅端了吃了。他妈妈是干地下党工作的,讲话也很小声,就调侃他们说:“吃这个会拉肚子,等一下你们吃了就后悔了。”但是他们觉得能吃就行,由于挨饿太久了,冯白驹和其他同志就直接享用了这顿“大餐”。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冯白驹将军和其他的革命前辈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搞革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一粥一饭呢?
野芭蕉的救命情缘
在吴越同学的指引下,我们看到在厨房的旁边有一棵高高矗立着的野芭蕉树,这棵野芭蕉树是从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移植过来的,野芭蕉树在革命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革命战士们饥渴难忍的时候,用刀在野芭蕉树上划开一个口子便有如泉水般的水流出,可以为战士们解渴。而野芭蕉树上的果实却又苦又涩,难以下咽,但在革命时期,战士们饿得发慌,没有食物吃的时候,它便是美味,靠着它救活了不少人,所以就被战士们称为“救命蕉”,从它身上我们也深深体会到革命不易,我们要把这种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情报树上的传奇故事
当我们还沉浸在上一段救命蕉故事当中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最具历史意义的情报树前面,在吴越同学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这棵情报树主要承担了革命时期我们共产党员之间的情报传达工作。这里面也发生了一段关于冯将军与他胞弟的故事,日军侵占海南岛的时候,冯将军胞弟冯裕仁被日伪军抓捕,冯将军得知后迅速将情报送达情报树下,由地下党员转交到上级手中,上级得知后便和日伪军说:“你如果杀了冯裕仁,共产党便不会放过你!”日伪军队长吓得赶紧想出一个瞒天过海的计谋骗过日军,让冯裕仁顺利逃脱。情报树还有一个功能,便是它的毒性,把它的汁液涂在刀上刺伤敌人,能使敌人中毒身亡,那时战士不知道情报树为什么有毒,只知道它能隐藏情报之外,还能作为武器。革命胜利后,才知道它是见血封喉,非常的稀有珍贵。情报树不仅为革命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接渠道,也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通过宣讲团成员在冯白驹故居里的讲解,我们对冯将军的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和国家的建设而奋斗,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没有选择退缩,努力践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初心和使命。而作为后辈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肩负起身上的历史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做贡献!
编辑:黄文宇
摄像:盖相辰
指导老师:孙雪丽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椰乡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