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更好讲好抗日战争的故事,讲好抗战英雄的故事,教育引导学生铭记抗日战争历史,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心灵深处,激发爱国之心、报国之志,2025年10月9日上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组织全体教研室教师开展了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主题研讨。教研室曲文晗老师以“铭记·奋进·担当——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为主题进行了“开学第一课: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的现场说课。
教研室老师普遍认为“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意义重大,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与崇高致敬,更是立足新时代、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它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课程的思想内涵,将民族危亡关头所迸发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转化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鲜活教材。而要实现“抗战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关键是明确融什么,怎么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桂琴指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好“抗战精神”关键在于实现从历史叙事到价值引领的深度转化,要讲好有温度、有细节的历史故事,让精神“活”起来;要讲清楚故事所折射的崇高理想信念,让精神“立”起来;要讲好其所蕴含的坚不可摧的信仰,让精神“铸”入灵魂,使“抗战精神”真正从历史走进现实,从课堂融入血脉,有效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研室主任常彩霞老师指出,讲好“抗战精神”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小我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要在把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课程属性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方法,通过思政教师的讲述让思政课堂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过去时”的悲壮史诗,转化为“进行时”的奋斗号角和“将来时”的青春誓言。还有老师提出要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爱国主义和中国精神以及革命道德等章节进行有区别的讲授,要通过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触动学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说课展示环节,曲文晗老师、姜艳文老师、殷红梅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教学展示,有翔实的案例,有生动的方法,有深刻的理论,通过“主题研讨+说课展示+互动点评”的方式,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下一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将在现有的备课会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革,通过带领教师“研读经典”、“实践探究”,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进一步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内涵式发展,将本课程打造成学生真心喜欢听,真心受益的思政金课。
编辑 初审: 常彩霞
复审: 栾忠恒
终审: 马桂琴